很多父母都會為著孩子出現偏食的情況或吃得少感到煩惱,又會擔心因此而營養不足、抵抗力下降等等的延伸問題。話說回來,不如我們想一想為何我們會喜愛吃東西呢?或許是喜歡品嘗食物的味道,或許是欣賞食物觀感刺激,又或許是享受共聚的時光?
苦力地與孩子拉鋸,倒不如從培養孩子飲食興趣著手!
(1)咀嚼才能品嘗食物的味道
感謝父上帝奇妙的作為,當孩子的牙齒漸漸長成,亦表示孩子可漸漸加入固體食物,是訓練口肌、咀嚼及吞嚥能力的好時間。因為粥品類的味道較單一,或許會減卻孩子進食的興趣。再者,粥品類或軟身食物亦會令孩子養成不用咀嚼的習慣。飯餐中亦可比從前多元素,不論是味道或質地。例如: 長條狀的蔬果(如紅蘿蔔、菜芯莖),手持蔬果末端並把蔬果放進臼齒部份,鼓勵孩子以臼齒咀嚼,同時訓練孩子兩旁口部肌肉。因為蔬果不像澱粉質類的食物,需要咀嚼才能品嘗當中的味道,成為孩子咀嚼的動機。
(2)欣賞食物觀感刺激
我個人喜歡行日本百貨中心,尤其欣賞食物展示的工具,如把飯團扮作小動物,令人賞心悅目,增加食慾。我亦鼓勵家長與孩子可多製作食物藝術品,以玩作動機培養孩子的飲食興趣,更為生活多添情趣。
(3)享受共聚的時光
有一位遊戲治療師分享道,吃飯是社交聚會的一種,並不是單單為著飽腹呢!飯餐時,我夾給你,你又餵我一下,一起談笑風生,分享一下當天的生活點滴,讓共進晚飯視作為親子時間,何樂而不為呢?
「靠嚇」教子WORK 唔WORK?
孩子不吃飯,家長以【大嘥鬼】來嚇孩子道:「不吃飯,【大嘥鬼】就來找你!」孩子立時好好吃飯,你又認為這個方法可行嗎?
回想兒時,常常聽到:「你唔乖,警察叔叔拉你。」「唔好行入去,丫嗚婆捉你。」難道教導孩子真的要「靠嚇」?
「靠嚇」是可收即時效果,因為你觸動著孩子的情緒系統,但這有可能出現以下兩個狀況:
(1)孩子真的受嚇了。晚上還出現發惡夢的情況,或讓孩子積存擔心的情緒。
(2)孩子抱懷疑的態度,但久而久之發現並沒有出現家長説的情況,而大大減低家長說話的公信力。
或許我們先從動機想想,我們只想制止孩子不當的行為,或是想讓孩子能判斷行為是否適當呢?
我們可以透過行為塑造ABC來建立孩子的適當行為,就以吃飯為例:
Antecedent 前置 (令到孩子出現正面行為的前面設定)
例: (1)飯前作散電活動(去公園、游泳等)
(2)飯前避免其他小吃
(3)與孩子一同預備飯餐
(4)飯量比平時少一點
Behaviour 正面行為 (帶領孩子作適當的行為)
例: (1)可以孩子的好奇心引領孩子吃飯 (如:合上眼睛,吃吃看,估下媽媽煮了什麼東西?)
(2)以目標性的引領 (如:想唔想吃肉,媽媽正在夾俾你,你先吃一口飯。)
Consequence 正面後果 (讓孩子感受從正面行為帶來的良好後果,從中內化此適當行為)
初時可以以實物獎勵,例如,吃了一口飯,跟著獎勵孩子一口喜歡的食物。慢慢可以具體的讚賞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作了適當的行為,如「你做得好好,一啖吃完,真的大個了。媽媽好開心。」慢慢內化適當的行為。
即將又是9月,孩子可能會面對與家長分離、新環境、新同學,以及生理時鐘的改變,這絕對是不輕省的。父母們,你們會怎樣為孩子作好準備呢?
對著N班的孩子說:「你自己返學,媽媽唔入得去,唔駛驚,唔駛喊。」
對著由下午班轉上午班的孩子說:「唔好玩喇!早啲去瞓,之後返學要早啲身。」
對著即將升小學的孩子說:「做小學生,要乖,要聽老師話,如果唔係,老師會罰你,老師好惡㗎!係學校食飯食快啲,如果包尾就俾同學仔笑…」
這些對話是否似曾相識?完全明白家長想讓孩子有心理準備(PREPARE FOR THE WORST),但有時太負面,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實在吃不消,讓上學這事充斥著擔心及負面情緒,孩子的壓力表現未開學就先見!
事情總有兩面,好像上班這事,負面的可能是很多的工作量、疲累、被上司責罵等等,但當然有正面的原因來支持我們工作,好像是薪酬、同事的關心、工作上的滿足感等等。若果我們凡事都只從負面去看,不但大大削減做事或挑戰困難的動力,更會讓我們常常被負面情緒籠罩著,從而不能作出合理及客觀的判斷。
或許我們一同感受一下以下的說法:﹣
對著N班的孩子說:「老師好掛住你,你想同同學仔食茶點或是玩玩具呢?(讓孩子因為有得選擇而感被尊重,減少抗衡)咁你同同學仔食完茶點 (或是玩完玩具),媽媽就返嚟接你,你記著等我喇!」
對著由下午班轉上午班的孩子說:「我哋早啲瞓,明天一早起來陪爸爸媽媽食早餐,你想食粥或是通粉?」
對著即將升小的孩子說:「就嚟返小學,你最想上咩堂?或是喺學校想玩咩設施? 」這可看看孩子對上小學這件事的想法及態度。若家長發現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擔心,家長可與孩子一同思想可行的解決方案。
為何如廁訓練不能斷斷續續?
根據美國行為心理學家雷須利(Karl Lashley)研究發現,人要養成一個原本沒有的習慣需要21天,因此,如果我們能連續21天都做一件事,那便能變成一種習慣。而形成習慣的階段大概分為三個,就讓我們從21天效應去想想如何養成如廁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