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如廁訓練不能斷斷續續?

根據美國行為心理學家雷須利(Karl Lashley)研究發現,人要養成一個原本沒有的習慣需要21天,因此,如果我們能連續21天都做一件事,那便能變成一種習慣。而形成習慣的階段大概分為三個,就讓我們從21天效應去想想如何養成如廁的好習慣。

 

為何開始時要提孩子去洗手間呢?

第一階段約1-7天(刻意,不自然)在建立習慣的第一步是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家長 需提醒孩子到廁所,把如廁這個新概念灌輸予他們,讓他們接納新理念或順從新習慣。所以第一階段務必要穿著學習褲(褲形尿片)進行,避免孩子在這不自然的狀態時面對如廁的壓力,影響孩子將來的性格(可見之前的分享)。

為何要reinforcement?

第二階段約7-21天(刻意,自然),但還需要意識控制。正面強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 是行為訓練的一種,當孩子完成指定行為時,家長可即時給予獎賞,加強兒童持續練習該行為的動機。為孩子樹立如廁的習慣都不妨以獎勵方式去強化他們如廁的行為,如可於家中當眼位置製作大字報,當孩子如廁成功時,以貼紙當作小小的獎勵並貼上於大字報上,讓孩子感受如廁是好的行為。久而久之,成功經驗及成人讚賞所產生的正面情緒有助把如廁變成情緒記憶,孩子找到正面感覺的同時能將如廁成為習慣,吸引他繼續嘗試。

養成如廁習慣

第三階段約發生於21-90天(不經意,自然),無需意識控制。由於如廁這個新習慣已經融入生活中,在日常可發揮自如,徹底把行為內化。當孩子可維持1星期或以上保持學習褲乾爽,亦能主動提出如廁的要求,這就是與孩子選擇心愛的內褲,由學習褲換上內褲的適當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