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廁訓練的重要並非單純掌握一個能力或技巧,是牽涉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發展理論的五個階段之一 ﹣ 肛門期,即是會影響孩子將來的性格。今天我不想談這理論,反而想一起思想下孩子面對如廁訓練的感受。

若果今天請媽媽不穿胸圍外出,你的感受會如何?

不是想談有味話,只是想帶領大家感受一下,改變了一些貼身習慣的那份不安全的感覺。試想想,尿片與孩子的關係相信與女人與胸圍沒兩樣。尿片擁抱著孩子是已經建立了的習慣,所以我們要完全尊重孩子是否準備好除去老習慣,跨出成長、邁向獨立的一步。

有冇試過留小便在樽內作驗身用途的經驗?感覺如何?

分享一次很個人的經歷。因為驗身的緣故需要留小便在樽內,不知是因為半蹲的狀態或是要瞄準樽口的壓力,我不能像平時收放自如地如廁,那一刻的感覺讓我好明白未能掌握肌肉收放孩子面對如廁訓練的困難。

有冇試過好肚痛但又找不到洗手間的感受?

我真心說是絕對的驚恐!曾經接觸過一位一歲多就開始做如廁訓練的女孩,她來中心上課時只是剛剛1.5歲。歲半的小女孩在巴士上有如廁的需要,老人家就叫她在片上如廁,孩子邊哭邊說不行,直忍到中心如廁後她才能慢慢冷靜。家長懊怒為何她抓狂地不肯尿在片上呢?當孩子明白在洗手間如廁是適當的行為時,又怎能輕易言棄呢?但在於歲半孩子細小的膀胱而言,強忍一段長的車程確實難為了他們。

你寧願在人前攋尿或是人前做錯事呢?

當然兩樣都唔想!但再深感受下兩者的不同,在人前攋尿令到衫褲污了,這個錯處不但是眾目睽睽,更牽涉了出醜及羞愧的情緒。請問為何要年幼的孩子面對那負面的情緒呢?若未能控制而多番出現失蹄的情況,那份挫敗感及否定自我的情緒會把孩子壓到透不過氣來。曾經有一位六歲的孩子,他不願意在學校如廁,因為他怕老師知道他有遺尿在內褲的情況,確實無言。

 

每個孩子掌握如廁訓練的時間不同,但我們偏向建議兩歲後。 縱使生理上歲半起漸漸開始有如廁的意識,但考慮他們那細小的膀胱、肌肉的掌控、轉餐的準備(可見上集資料)、表達及自我意識的能力等,兩歲後是相對合理的時間。有些家長會追趕入幼兒班的時間,再重伸,每個孩子的成長里程不一樣,絕不能把孩子放在生產線上,追趕那不成文的標準。

 

可參考有關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發展理論 http://www.positive-parenting-ally.com/sigmund-freud.html#psychosex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