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記不記得今日穿什麼顔色的內褲呢?」我不是想說有味故事。反之,我希望藉這活生生的例子,讓家長感受我們腦袋的工作,不要誤以為「孩子成日都唔記得」,甚或向此感氣餒的家長而揮手。

話說回來,為何我們會記不起呢?縱使已經穿了上身,親身經歷亦會時而忘懷呢?

不要讓大腦關掣

我們每天都會更換衣服,又正因為我們已經很熟練,我們的大腦自然地放下界線,或放最小的資源去處理,亦多以身體記憶推動作事。我們的大腦旨意是讓我們放最多的資源來學習新知識。但若果我們只埋頭作一些重覆的操練,聰明的大腦就會自動關掣。這正正說明我們為何要多讓孩子嘗試不同的新挑戰,不但令大腦的傳遞神經不斷增新,強化大腦的執行能力,更能培養孩子的抗逆力及自信心。

NEVER INSTRUCT! BE A COACH!

又或者某一天,因為種種的原因,內衣服要作一些配搭的話,縱使經過一天的工作, 大家都會記得起內衣服是什麼顏色的。 因為過程中,我們牽涉了思考及判斷的過程,即是大腦積極參與在其中。我鼓勵家長不單單在遊戲中,更可延伸至生活的起居飲食中,多預留空間讓孩子作思考及判斷。例如:在飯餐時,可讓孩子選擇合適的餐具進食,又或者,故意只給孩子叉子喝湯,看看孩子能否意會及釐清問題所在,而作合適的判斷及表達自己的需要。這不但強化孩子的觀察力及因果關係的掌握,更因提昇孩子的解難能力而塑造出處事獨立的孩子。

剛剛過了兒童節,衷心地向各位家長祝願,能存留一顆兒童的心是很美麗的。 一顆孩童的心,讓我們與孩子靠得更近,多了一份了解,少了一份誤會;一顆孩童的心,令我們更願意打開現實的框框,在天馬行空中成就更多不可能,讓家長及孩子雙雙變得創意無限。

話說有一課堂,孩子需要扮演不同的動物,有一位孩子向老師說:「我不是動物,我是人類。」再與家長分享道,原來早前孩子常常在家扮演動物表現得有點失控,故家長則以此說法勸道。

角色扮演不是單單忽發其想,更是讓孩子流露心中所思的最好...方法,當中的露流並不是單單以說話表達,身體語言甚或微表情都是閱讀孩子內心世界的好渠道。又話說,其實很多學說都鼓勵家長以角色扮演去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就好像我們著孩子站立等候,你估計他能站多久?一分鐘?我想十秒都有點困難。但若果孩子投入在角色中,如扮演一棵樹,他們真的能站很久的。又回應以上例子,家長希望孩子能掌握適當的行為,又不想扼殺他們的創意,我想順著他們的喜好而下,例如:小猴子跳得很累,慢慢地走到樹下休息,他很安靜,很溫柔…一隻安靜的小猴子就會自然地從自控的孩子演活出來。

 

有位家長,問及什麼時候生第二個孩子較合適呢?

以心理學的角度, 待長子/女兩歲多,個人意識較成熟的時候才懷孕會比較理想, 慢慢從自我中心的階段走向享受平行遊戲(Parallel Play), 孩子更能掌握大哥哥/姐姐的樣式… 說過後, 心裡起了一絲的漣漪, 何用我們籌謀, 創造天地萬物的大設計師已經彰顯衪的心意。若媽媽是餵餔母乳, 在長子/女未曾戒奶的時候,在苛爾蒙的抑制下是不能受精成孕的。

感謝父上帝一切奇妙的作為, 遠遠超乎人的有限智慧。 「自從造天地以來、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 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1:20)

上一次的「牆逃拔智」真的叫人再三回味,今次復活節再度推出,已參與過的孩子,紛紛追問是否新主題?那份再想挑戰的眼神叫人振奮。但對不起,今次讓你們失望了,今次都是原用上一次的主題,四大任務:(1)我會修理玩具;(2)我會清潔污水;(3)我會善用能源及(4)我會愛惜生命,希望更多孩子都能挑戰我們特設的「密室」,透過不同的任務,不但體感當中的深層意義,更能享受與人合作解難的過程。

那份回味是源自於出人意外的驚喜,原來當孩子面對不是從前班房的設置,沒有老師駕御其中(老師都搖身成為密室主人),他們又是不一樣的。真的享受認識孩子不同的面,從不同的行為反應,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正如哲學家柏拉圖(429-347BC)曾經指出:「認識一個人,從一小時的遊戲相比一年的談話交往來得更透徹。」

因為孩子先安排在不同的範疇學習,再進入密室合作解難。有一幕,其中一位孩子或許因為場景的佈置,或是沒有老師在場的原故,他表現得有點不專心。當時,他的隊友懇切地要求他:「幫幫忙呢!」看在眼中,真是很感動,孩子總有他們的相處方法,為著目標及同輩的帶領,根本不用大人囉囉嗦嗦呢!在設計時, 門鎖上的安排都曾令我們碰釘,因為中心採用的是不能上鎖的門,我們都動了很多的腦汁,怎樣防止孩子開啟門鎖?最諷刺的是,沒有一位孩子會花上半點時間強行開門,反之, 大家都很能享受當中的任務,確實是有志氣及毅力的孩子。從他們臉上,見到一個個「我成功了!」的笑容,很美麗的圖畫。

「有事就WhatsApp我啦!」WhatsApp 常常陪伴在則,成為與朋友溝通的常用工具。唔知大家有冇遇過在WhatsApp的溝通上碰壁,例如:出現誤會或會錯意等。當我自己寫信息的時候,我又會想怎樣表達我的語氣,甚或加個表情符號豐富當中的意思呢?生活上的小細節,又令我再一步領會到情感表達的重要性。

我常常鼓勵家長多以面部表情或身體語言表達,尤其是在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的時候,多讓孩子留意別人的面部表情,從表情明白人的內在意思及動機,強化孩子的社交能力,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打個比喻,若孩子有出手打家長的情況,建議家長立即裝一個很痛的樣子,讓孩子深感因為剛才衝動弄痛自己的至愛,甚或出現內疚的情況才能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反之,若果我們只用評價的口吻,孩子可能因因為被評價而出現抗衡行為,縱使孩子在意識層明白這是不當,亦不及感受層刻骨銘深呢!

踏進2014年,除了要努力籌謀及展望,亦是最好的時候數算一下神在過去一年的保守帶領,引領艾篙教育呢個大家庭乘風破浪,在挑戰中成長:

  • 首先為著艾篙教育擁有充滿使命感及愛心的團隊而感恩!老師們的不斷成長,勇敢跨勝,挑戰老我。又為我們預備「萬能」的好姨,前後線的同事互相配搭效力,令艾篙教育開拓出不同的領域。
  • 艾篙教育今年開拓了家長教育課程,夥拍恩典家庭教育陳欣蔚慧女仕合辦Bye Bye [筲箕腦]家長啟導課程,深入淺出地為家長揭開大腦發展奧秘的一頁(第二屆的「Bye Bye [筲箕腦]家長啟導課程現正招生 詳情)。此外,又感謝「和孩樂」的林太與她的心理學團隊,實淺(親子形式)理論並重地讓家長及孩子感受「美術藝能與我何干?」。兩個新開辦的家長課程都得著大家的支持,令我們一直提倡「知。情。行」三角教育的理念於家庭教育層面更推進一層。
  • 又一突破,真的不得不提「牆逃拔智」,由意念、籌備、製作短片,以及當天的活動,不得不欣賞團隊的創意、合作及默契。把孩子處於不同的挑戰及環境中,考驗他們的機智及其心理質素,不但從中讓孩子經歷體驗,更讓我們認識孩子不同的面。
  • 今年最深的感受是很多第二代(即是舊生的弟弟或妹妹)來到艾篙教育的大家庭,除了感謝家長們對我們的信任及支持,更為著見證不同家庭的成長而感動。
  • 感謝主!祝願各家庭及孩子得著從神而來的信心,平安喜樂迎接新的一年。願意艾篙仝人與家長並肩,成為孩子的導航者。

話說某一個星期日早上,一個有關「老友記」的節目,當中醫生分享現在引入了以「六藝」治療認知障礙症(以前稱老人痴呆症),六藝包括了禮、樂、射、御、書及數,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學科總稱。

節目指出, 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推行六藝認知訓練,成效甚佳,醫生解說六藝的意義,怎樣訓練腦部發展(節錄):﹣

「禮」即是指人際關係及內在反省的能力,如果有好人際關係,大腦的認知功能會提昇,而每天花上時間作內省工作,幫助調和心境 ,對大腦的功能及情緒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樂」即是指音樂的能力,透過音樂幫助抒發不同的情緒,有助平和心情及大腦發展。

「射」在古時即代表射箭的能力,但同時地是訓練人的空間概念及專注的能力。

「御」在古時即代表策騎的能力,而當中指帶氧運動,不但有助心管健康,對大腦細胞的健康亦非常重要。

「書」意思指不斷學習,給大腦不斷的新挑戰,有助大腦的功能及儲備。

「數」意思指解決問題及困難的能力,有助大腦執行工作的能力。

 

後感: 我暗喜及欣賞中國人的智慧,在二千五百年前已經掌握大腦的需要,及自責一路的學習都是圍繞西方的心理學家的學說,卻忽略了中國人的大智慧。原來心理學家加德納所提出的多元智能學說(幼兒多元智能課程的依歸學說),與中國傳統的六藝是不謀而合的。科學及臨床已經證實六藝對長者腦部發展都有正面的幫助,何妨正在大腦發展黃金期的孩子們呢?不同的挑戰及新刺激有助全腦發展,家長們,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