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奶(Weaning)是嬰兒逐步由母乳或奶粉發展至與成人一樣進食固體食物的過程。過程就如嬰兒從父母的懷抱中成長至轉身、坐立、爬行及至直立行走一般,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經階段。現今於市面上確實不難發現聲稱「適合四個月大嬰兒食用」的嬰兒食物,然而這些又是否合適只是四個月大的孩子呢?

四個月大孩子不論免疫及消化系統均未能吸收日常食物中的營養。因此主要母乳或配方奶中較易吸收的營養是嬰兒的能量來源。因此過早轉換固體食物,不但不能幫助孩子補充最佳營養之餘及至為家長帶來不少煩惱。具經驗的家長可曾試過以下情況?

照顧者以湯匙餵食,孩子願意張口嘗試被餵食,但很快便吐出來看見湯匙靠近便轉頭或用手推開,甚或更強烈的反應。

不妨易地而處感受一下孩子的位置,在他們未能直立而坐的時候,只能半躺在嬰兒車內,突然有人將湯匙及不明來歷的「食物」送入口中,對於平常只喝奶水,口中從未嘗試過質地如此「怪異」的感受,而眼睛亦因半躺的動作而看不到湯匙中的是什麼,而那些半液體、半固體的東西又會卡在喉嚨,難以下嚥,我們會生起什麼感受呢?

因此由嬰兒主導的斷奶方式(Baby-led weaning,簡稱BLW)即應勢而生,即是由嬰兒意慾主導,提供機會讓嬰兒主動進食的斷奶方式,並讓孩子自行餵食。 這是一種順應自然的學習模式,就如孩子天生不懂玩玩具,但經過觀察、模仿,便慢慢地學起來。

怎樣看出孩子是時候開始BLW?

  • 建議六個月或以上嬰兒:於免疫及消化系統發展更成熟
  • 能有少許或沒有輔助下坐直
  • 小手常常抓住物件並準確地放入口中
  • 有咬玩具的意慾
  • 甚至已懂得將食物放進口中咀嚼

註:如果你的孩子有下列情形,請於進行斷奶適應前跟你的醫護人員商量。

  • 有過敏、消化問題或食物排斥的遺傳及病歷
  • 嬰兒有特別需求,如無法咀嚼、肌張力過低、未能坐直等
  • 早產嬰兒

歡迎分享給身邊育有初生嬰孩、正在懷孕或準備懷孕的媽媽,讓我們撇下照顧周到的舊有育兒方式,齊心培養主動自學的下一代,告別「港孩」的標纖!

兩歲前後的孩子還是處於較自我中心的階段,往往未必會主動與孩子互動及遊戲。所以,在此階段的孩子,很合適進行一些合作的遊戲。在任務的帶動下,讓他們享受及體驗同輩間合作的好處,為社交發展打開一扇門。

我幫助你,你幫助我,場面很窩心!

【幼兒多元智能課程】http://www.educoach.com.hk/regular-cl…/13-multi-intelligence

#艾篙教育

#EDUCOACH

#幼兒多元智能

#HowardGardner

#人際社交發長智能

今年的世界杯有沒有吸引你成為座上客呢? 決賽的德國對阿根庭還歷歷在目, 卻令我有很深的反思。德國講求的是團隊合作,傳球部署流露著默契。反之,阿根廷則是美詩的天下,個人主義式表演。 賽果亦不用我多提,當然充滿團隊精神的德國贏了美麗一仗。

我內心的沉重是香港的教育或是社會文化是著重個人主意,又或者多是一孩子的家庭, 比從前亦少了與街坊鄰社玩耍的機會,孩子著實缺乏與同輩磨合,為著共同目標而努力的團隊精神 。

「牆逃拔智」的設計是讓孩子在沒有老師的引領下,洞悉密室內的暗示、拆解當中的關係,按序地把任務完成。過程中,不但考驗孩子的自動性、洞察力及其邏輯思維,更能讓孩子學習怎樣與別人配搭,怎樣解決團隊中的紛爭,培養遇難愈強的合作及堅毅精神。

給孩子一個不同的體驗,在聖誕佳節中,讓我們欣賞天父造我們成為群體動物,給我們社交的恩賜,並享受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點點滴滴。

還記得小時候是怎樣學習數學嗎?數學對於孩子最困難的是當中的抽象概念,正如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提出孩子正處於前思運期(2至6歲), 是未能凌駕於抽象概念,所以讓孩子用手到、眼到、腦到的方法,把抽象概念具體化,釐清­數學的概念是首要及必要的。

 

好像早陣子,在公司樓下巧遇一位孩子因憤怒向媽媽動武,

媽媽立時破口大罵,更以非常高的分貝回應兒子:「邊個係度發脾氣呀?!」老實說,我心中即時浮起「媽媽,是你呀!是你正在發很大的脾氣!」

我並非沒有諒解此媽媽的感受,被兒子動手,當然是痛在娘心。但我希望帶領媽媽反思以下問題:﹣
(1)你希望孩子明白你的感受,而不是因你的責罵而產生抗衡嗎?
(2)你希望孩子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不是在驚慌或權威下才有適當的行為嗎?
(3)你希望孩子不會因怒氣而動武,但為何又示範什應叫情緒失控呢?

在處理孩子的情緒事宜,我非常鼓勵家長以同理心出發。假若我是以上的媽媽,我的回應是七情上面的痛楚,過程中是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帶來別人的痛楚,讓孩子產生歉意及內疚感,不但令孩子心悅誠服地認錯,更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及自制力。

天父創造我們,給我們哺乳類動物特有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掌控我們的情緒。情感是與生俱來的,讓我們懂得去愛及被愛。

轉眼開學經已兩個多月,大家適應學校的生活沒有?

每個學年真的充滿著大大小小不同的挑戰,升學的新環境,不同的同輩、老師,甚或上課時間、生活節奏等等,其實一點也不輕鬆。

有沒有遇過老師向你投訴孩子的不當行為呢?你的反應如何?

首先,家長們,放輕鬆,我們想一想,誰在小時候沒有搗蛋的行為呢?

跟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先了解動機,不單單著重行為

若果你在公司突然聽到老闆拍枱,你會覺得怎樣?

拍枱是一個中性的行為,沒有絕對的對或錯,打個比方,如果老闆是以拍枱發洩, 可能並非一個適當的行為。但若果老闆是因為要拍打蟑螂而作此行為,你可能覺得非常正確。回想孩子身上,我們可多從動機著手,由動機了解他們的內心需要,更能事半功倍地修正孩子不適當的行為。

了解孩子事後的表現及情緒

人總有衝動行為,但我們最需要是讓孩子感受及體會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甚或對別人造成的傷害,所以留意孩子的表現及情緒亦有助我們了解孩子的同理心的成長,或此事對他帶來的感受。所以我們可以問一下老師當下孩子作了不適當行為的反應及情緒,他有感內疚?承認錯誤?承擔後果等等?

讓孩子解讀事情

不同的人看的世界,事情的關係都不一樣,何況是人生經驗尚淺的孩子與成人的世界可以是兩碼子的事呢?透過情境遊戲令孩子分享事情的始末,不但給予空間讓孩子承認錯誤,更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從不同角度了解孩子的動機及感受,更能避免誤會孩子。

避免在孩子面前談論或批評他們的行為

老師及家長確實在孩子心裡佔一重要席位,若果在孩子面前談論與批評他們的行為,有可能會破壞孩子與家長及老師的信任度及親密感。若果孩子未能完全理解及消化老師與家長的對話內容,亦有可能令孩子承擔不必要的壓力,執意壓抑內心的需要及情緒而得到成人的認同及讚賞。孩子的行為修正是來自後果承擔,而並非別人的目光。

「二人三足」一個老遊戲,你玩過沒有?記得當中的感受嗎?

在一班兩三歲的孩子中,「二人三足」最困難及最可貴就是互相遷就,一方智慧的帶領,一方放下主見的配合,達至一至的步伐,看在眼內真的叫人感動。

有一個三歲多的孩子,她溫柔地帶領著同輩,輕輕拖著推著,當中的照顧並非單單看在老師眼內,亦看在同學的眼內,雙雙找她做拍檔。從遊戲中看孩子及認識孩子真的很真實。

每年暑假的「知。情。行」暑期之旅,除了艾篙教育的皇牌課程外,特意加入團隊精神的元素,讓孩子們為了目標而進發,跳出自我的框框,學習欣賞別人及被人欣賞,從中學會帶動、妥協及無私配合的團隊生活。

「知」.「情」.「行」三方面是互相緊扣,自小讓孩子於「知」及「情」兩方面平衡發展,不但刺激左右腦迅速發展,更是孩子全人教育的第一步。

< 2014年暑期課程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