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被譽為世界第一教育的芬蘭,是全世界落差最小的地方,只是僅僅五個巴仙。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她們數學的成績只是僅次於香港,但芬蘭孩子操練數學的時間只是香港孩子的一半。

我們的差異是什麼呢?

芬蘭教育又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呢? 芬蘭教育重視先見林、後見樹。先讓孩子宏觀科目的整體,從中培養孩子的興趣及追求,此乃「先見林」。因為孩子的興趣及追求,引發學習動機去探究當中的細緻或純熟技巧,此即是「後見樹」。

香港人看重立時效果的文化,以學習結果去量度成效是一貫家長的做法,奈何學習興趣(先見林)是虛無得見人見智,唯獨即是學習結果,例如:完成加法的運算、學懂了某些生字等等,這此先見樹的例子才叫家長安心。

 

或者你會問,縱使「先見樹、後見林」又有何不妥呢?循序漸進不是更有效的學習模式嗎?為著孩子有即時的學習成果,很多時令家長盲目地執著於學習的細節中,這些的執著往往就是扼殺孩子學習興趣的元兇。缺乏興趣,做什麼事也提不起勁,無論大人或小孩亦是如此!

有一位芬蘭教育工作者分享道:「教育是帶大家去尋找一個思考和自我學習的動力,而不只是幫助學生提供答案。」故此,我們更不應只著重學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