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情況是這樣的話:﹣

  • 掟東西
    若果孩子正在玩傳球,你會否仍然嬲怒嗎?
  • 打人
    若果孩子正在被欺凌,甚至生命感到被脅迫,你會否仍然嬲怒嗎?
  • 坐唔定
    若果孩子正在球場運動,你會否仍然嬲怒嗎?

以上的幾個情況,是希望大家明白行為是中性的,跟本沒有好與壞。我們所提出的行為塑造是讓孩子掌握判斷在不同的情況下,當下想作的行為適當與否,而絕對不是盲從地倒截行為。

曾經有家長分享,她的孩子是比較活躍,上了K1之後,發現孩子沒有了蹦蹦跳跳。縱使家長帶了孩子到公園,告知他公園安全,著孩子可以到處跑跑跳跳。誰不知,孩子的回應是:「老師話不可以跳。」

這叫我驚訝並痛心的例子,實在很值得大家反思。

又轉回之前孩子令你動怒的情況, 一同感受以下回應的不同。共勉之!

 

唔准掟玩具!

VS

請你慢慢放玩具,掟玩具的聲音媽媽好驚。若果你想玩掟東西,可以掟波,掟入這個箱內。

 唔准打人! VS  

那不如我們試下這樣說:「我見到你好唔開心,你好想發洩。如果你想打的話,你可打這個毛公仔發洩,或者,可以試下用說話,說出來,讓媽媽幫你。」

 你同我坐好!唔准走來走去! VS  那不如我們試下這樣說:「我們現在吃飯,請你坐好吃完。一陣媽媽同你落地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