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Bricks Club 社交領袖俱樂部 (K3 或以上)
7Bricks Club 透過 *LEGO® - Based Therapy 認可導師之專業介入協助兒童發展及加強以下7 大主要社交能力:
LEGO®-Based Therapy 是針對患有社交溝通障礙或自閉症譜系的兒童及青少年的社交溝通發展計劃。它源於90年代中旬,由美國費城臨床神經心理學家 Dan B. Legoff 博士開發,可單獨或以小組團隊遊戲使用。 Dan B. Legoff 博士注意到當LEGO®磚塊存在時,不善於溝通的孩子們可以聚在一起開始說話,共同努力建立LEGO®模型。他覺得通過LEGO®磚塊遊戲有機會發展協作和社交溝通等技能。 繼而,劍橋大學 Gina Gomez 博士及臨床心理學家於2008年成為第一位將這個治療方法帶到英國的專業人士,更在劍橋大學研究中心實施 Lego® - Based Therapy 協助有需要的人及發表研究報告。Gina Gomez 博士更成立 Bricks for Autism C.I.C,將 LEGO®-Based Therapy 這個專業介入方法推動至世界各地。
目的
|
![]() |
「掰掰尿片」同行計劃
如廁訓練的重要並非單純掌握一個能力或技巧,是牽涉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發展理論的五個階段之一 - 肛門期。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肛門期是指孩子靠大小便排泄時所生的刺激快感而獲得滿足,若果孩子在如廁訓練中感覺受制或壓力,甚或孩子常常面對自己遺便,亦可能會令孩子將來的行為表現較冷酷、頑固及吝嗇的情況。」
以心理學行為塑造ABC的方法,讓家長帶領孩子進入如廁訓練,以正面導向的方式內化如廁習慣,孩子得以輕鬆完成如廁里程
參加條件
- 年滿1.5歲或以上孩子
每個孩子掌握如廁訓練的時間不同,但我們偏向建議兩歲後。 縱使生理上歲半起漸漸開始有如廁的意識,但考慮他們那細小的膀胱、肌肉的掌控、轉餐的準備、表達及自我意識的能力等,兩歲後是相對合理的時間。
如厠訓練講求的不只是孩子當刻的準備程度,及至從少的進食,生理時鐘及排便習慣亦息息相關 因此亦誠邀滿1.5歲的孩子家長及早與我們聯絡從少建立孩子良好的生理時鐘
【艾篙SHOPPING】網上期間限定店 開業喇!
艾篙教育一直都很著重家校合作,為著方便家長跟進,為著孩子愛上與家長遊戲,為著孩子每天都能從遊戲中學習,這等推動我們為大家努力找尋於育兒、教學的每一件好產品!
讓大家更容易瀏覽、選貨、訂購育兒好物更便利
登登登登!!
艾篙教育旗下【艾篙SHOPPING】網上期間限定店
開業喇!
熟知我們的家長都了解我們有多「挑剔」或許在店中看到的不是大家熟知的品牌、款式,但必定是經我們專業眼光挑選過的!【艾篙SHOPPING】開設的目的,是希望能方便家長的同時,更能讓爸爸媽媽明白怎様引領孩子從遊戲中探索與學習,發揮小玩具當中的大意義。若遇到教具上的疑難,不要客氣,可聯絡我們的教育顧問啦!
click入嚟【艾篙SHOPPING】~齊齊I GO I GO SHOPPING啦!
https://educoachshopping.boutir.com/
優質教具、用品推介將會陸續更新,敬請期待!
「幼兒多元智能學前課程」 - 課前評估及育兒諮詢服務 2.0
2009年 建立45MIN 課前評估
2013年 把課前評估延長至 2小時 (1小時獨立評估 + 1小時教養面談)
2015年 加強育兒諮詢的部份,在成長里程與日常生活習慣兩方面與家長探討
2020年 設高達一年「師家COACH」育兒電話諮詢服務,決心與各孩子(
=========================
目的
- 參加服務的家長,在你們教育孩子遇到的困難或疑問時,
可隨時WHATSAPP我們;讓團隊及早介入分享, 抓緊孩子品格情緒的黃金期改善問題的根源! - 由預約至評估當天,我們一直與家長同行;尤是新手家長,
助你減低育兒上的憂慮 - 在成長里程與日常生活習慣兩方面與家長探討,
因應孩子獨一的性情而建立合適的教養方式 - 課前評估前電話諮詢,好讓孩子在課前評估(暫別照顧者)
前作好準備 - 透過遊戲,教育顧問將觀察及初步了解孩子,包括安全感、
多元智能各方面的發展、行為情況等 - 教育顧問與家長過後會面,進深了解孩子成長里程及生活習慣
- 因應孩子的情況, 分享與孩子「玩」的方法及技巧、行為塑造的要點及教養心得
- 讓家長認識中心理念,同心同行成為孩子的導航者
- 編班及有關上課事宜
- 隨後送贈個孩子於課前評估的相片,
讓家長更容易掌握評估遊戲之內容,便於日後跟進。
參加條件
- 年滿18個月或以上孩子,在照顧者的視線範圍下,可探索陌生環境或與陌生人接觸(如眼神接觸或身體接觸)
- 只要年滿6個月就可參加服務,預約評估,即可享用育兒諮詢服務 (高達1年)
別讓開學嚇怕孩子, 正向心理的重要
即將又是9月,孩子可能會面對與家長分離、新環境、新同學,以及生理時鐘的改變,這絕對是不輕省的。父母們,你們會怎樣為孩子作好準備呢?
對著N班的孩子說:「你自己返學,媽媽唔入得去,唔駛驚,唔駛喊。」
對著由下午班轉上午班的孩子說:「唔好玩喇!早啲去瞓,之後返學要早啲身。」
對著即將升小學的孩子說:「做小學生,要乖,要聽老師話,如果唔係,老師會罰你,老師好惡㗎!係學校食飯食快啲,如果包尾就俾同學仔笑…」
這些對話是否似曾相識?完全明白家長想讓孩子有心理準備(PREPARE FOR THE WORST),但有時太負面,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實在吃不消,讓上學這事充斥著擔心及負面情緒,孩子的壓力表現未開學就先見!
事情總有兩面,好像上班這事,負面的可能是很多的工作量、疲累、被上司責罵等等,但當然有正面的原因來支持我們工作,好像是薪酬、同事的關心、工作上的滿足感等等。若果我們凡事都只從負面去看,不但大大削減做事或挑戰困難的動力,更會讓我們常常被負面情緒籠罩著,從而不能作出合理及客觀的判斷。
或許我們一同感受一下以下的說法:﹣
對著N班的孩子說:「老師好掛住你,你想同同學仔食茶點或是玩玩具呢?(讓孩子因為有得選擇而感被尊重,減少抗衡)咁你同同學仔食完茶點 (或是玩完玩具),媽媽就返嚟接你,你記著等我喇!」
對著由下午班轉上午班的孩子說:「我哋早啲瞓,明天一早起來陪爸爸媽媽食早餐,你想食粥或是通粉?」
對著即將升小的孩子說:「就嚟返小學,你最想上咩堂?或是喺學校想玩咩設施? 」這可看看孩子對上小學這件事的想法及態度。若家長發現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擔心,家長可與孩子一同思想可行的解決方案。
【打造「聽話」的孩子 家長實戰研討會】第三場
艾篙教育一直都很著重與家長溝通的一環,多年來遇上不同的家長,令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們很有心,但唔明白或不清楚怎樣做,怎樣處理孩子不同的成長需要,怎樣調節自己的心情與孩子一同面對不同的挑戰,又或是被泛濫的資訊弄昏了…
沒有理論的餵養,反之透過不同的案例分享及探討,回應家長的實際需要,帶領家長反思,重拾童心去認識及了解孩子的世界。
呢個係非一般的研討會
✅與家長互動,分享的孩子行為事例來討論處理,絕不是空談理論!
✅以「行為塑造 ABC」為本,帶領家長舉一反三地應用,讓孩子掌握適當行為,絕對不會空手而回!
✅帶領家長思考把「行為塑造ABC 」融入生活,讓自己體驗如何運用方法改變老我,一舉多得!
【行為塑造】沒有好壞的行為?!
若果情況是這樣的話:﹣
- 掟東西
若果孩子正在玩傳球,你會否仍然嬲怒嗎? - 打人
若果孩子正在被欺凌,甚至生命感到被脅迫,你會否仍然嬲怒嗎? - 坐唔定
若果孩子正在球場運動,你會否仍然嬲怒嗎?
以上的幾個情況,是希望大家明白行為是中性的,跟本沒有好與壞。我們所提出的行為塑造是讓孩子掌握判斷在不同的情況下,當下想作的行為適當與否,而絕對不是盲從地倒截行為。
曾經有家長分享,她的孩子是比較活躍,上了K1之後,發現孩子沒有了蹦蹦跳跳。縱使家長帶了孩子到公園,告知他公園安全,著孩子可以到處跑跑跳跳。誰不知,孩子的回應是:「老師話不可以跳。」
這叫我驚訝並痛心的例子,實在很值得大家反思。
又轉回之前孩子令你動怒的情況, 一同感受以下回應的不同。共勉之!
唔准掟玩具! |
VS |
請你慢慢放玩具,掟玩具的聲音媽媽好驚。若果你想玩掟東西,可以掟波,掟入這個箱內。 |
唔准打人! | VS |
那不如我們試下這樣說:「我見到你好唔開心,你好想發洩。如果你想打的話,你可打這個毛公仔發洩,或者,可以試下用說話,說出來,讓媽媽幫你。」 |
你同我坐好!唔准走來走去! | VS | 那不如我們試下這樣說:「我們現在吃飯,請你坐好吃完。一陣媽媽同你落地玩。」 |
Page 1 of 2